课程名称: 心理健康教育
课 题: 拒绝校园暴力 健康快乐成长
主讲教师: 郭顺清
学 校: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
日 期: 二○一七年十二月三日
? 内容概述与现实困境
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社会偏见,面临发展选择两难、人际交往冲突等烦恼,同时还要面对多种社会不良诱惑的影响,让他们内在自我认同出现危机,对走向社会感到惧怕,情绪波动频繁,在校不良行为表现难以杜绝,因此维护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是摆在广大教师与家长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上海市中职学生的一门德育必修课,课程坚持“快乐教学·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健康心理的调试方法,强化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成长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其终身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体教学设计
为了应对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类似问题,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团队研发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助学平台(见图1),将微课教学视频、交互学习游戏、伴随性学习数据、杰出校友案例、优质助学答疑等资源进行整合,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登录该平台,进行网络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移动泛在学习。
在本课中,课前,推送交互式学习游戏,借助统计数据,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推送微课,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课中,使用投票、讨论、抢答、竞赛等手段,实时互动反馈,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课后,学生通过平台展示自己的近期目标与计划措施,反馈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讨论如何坚持行动。
图1 《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助学平台
下面我从课程标准分析、教学理论分析、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特色创新等方面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课题说明 】
一、课程标准分析
1、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生活篇中的“冲突,让青春失色”一课的教学大纲要求。校园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努力学习的美好乐园,校园暴力的发生多与某些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所形成的不健康心理有关。有的孩子由于对家长、老师、同学不满,以攻击的态度对待别人;有的孩子从小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经历,不善于与人和睦相处,养成了随便打人、骂人的习惯;有的孩子受影视剧的影响,模仿剧中黑社会老大的形象,从而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因此,我认真设计了《拒绝校园暴力,健康快乐成长》一课,希望通过课堂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不良情绪,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提高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理论分析
近年来,中职学生的暴力倾向呈现上升趋势。学生在学校学习,除面对学习压力外,还要面对校园暴力等人际冲突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往往会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总是担心自己会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为了保护自己不让人欺负,不得不借助黑势力,拉帮结派,如此就会形成打架斗殴、以暴对暴的恶性循环,给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学会正确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非常重要。本课利用案例分析、故事讲述、活动体验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及讨论中懂得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学生的体验、讨论以及老师的总结、引导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途径,避免让自己成为校园暴力的实施者和受害者。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十一节课,通过现实案例导入,让学生认识暴力事件害人害己,并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暴力、冲突产生的原因,形成解决暴力、冲突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练习如何机智面对他人的欺负,懂得面对欺负和威胁状况时,如何去克服和解决,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避免成为暴力实施者和受害者的方法;通过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案例,让学生了解暴力行为是为社会规范所不容的,在面对暴力侵害时,要敢于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已基本进入青春期,身心日益走向成熟,但涉世经验毕竟不足,面对暴力行为,要么失去理智,冲动回应;要么恐惧,不知所措,缺乏应对暴力的心理准备和技能。
五、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生活和学习上得到家长过多的关爱和帮助,自理能力不强;缺乏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对暴力行为的性质认识不清,习惯给事后伺机报复或以暴制暴赋予合理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积极防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六、教法分析
1、教学工具(手段):多媒体课件应用和展台展示。
2、教学方法: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营造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1)活动教学法;(2)小组讨论法;(3)启发式;(4)案例分析法;(5)归纳法。
七、学法分析
1、合作讨论学习法:让学生针对一个话题分组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加强对话题的理解。
2、情境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对创设的情境进行探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和品德。
【教学目标说明】
一、教学目标: (做成图片)
(一)认知目标:了解校园暴力的内涵、种类及成因,正确辨别校园暴力和各种不良诱惑,知道其对健康生活的消极影响。
(二)运用目标:学会明辨是非,培养正确处理同学关系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发生在身边的校园暴力事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同情心和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自觉抵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学会设定有效目标;运用目标分解的方法制定计划措施
让学生掌握解决人际冲突、避免成为暴力实施者和受害者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勇敢面对校园中的暴力事件,学会分析原因,避免成为暴力的实施者与受害者,懂得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与同学或同伴友好相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感、信任感和面对暴力的勇气,提高追求健康生活的能力。
(二)难点:运用目标分解的方法制定计划措施
1、如何让学生真正避免成为暴力受害者;
2、如何让学生运用解决人际冲突的办法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从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深化拓展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一、课前自主学习
1.游戏化学习,采集数据,找出学生现有对校园暴力之间的认知
课前学生登录助学平台,完成“动画视频”游戏,以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有趣味地学习。教师查看采访结果数据,清晰诊断学生认知的薄弱点,找出学生现有水平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见图3)。
2.微课学习,透过具体范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观认识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第一个微视频《校园微剧》,感知目标分解的智慧。接下来观看第二个采访视频《什么是校园暴力》,观察视频中的范例,设定一个本学期结束前要实现的目标,制定计划与措施,发布到助学平台。
二、课中合作探究
1.动画+微视频,点燃课堂气氛,引出教学主题
怎样在导入时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播放微视频,运用校园暴力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引出新课课题。帮助学生了解校园暴力!
2.平台投票+合作型练习,校园采访,实现精准教学
学会设定有效目标是本课重点之一,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首先,学生在平台上投票选出(1))你遭遇过校园暴力吗?(2))那你见到过校园暴力的发生吗?(3))如果校园暴力在你眼前发生你会怎么做?(4)、你觉得校园暴力的目的是什么?(5)你遇到过的校园暴力目的是什么?剖析校园暴力
3.采用六步走方案,从方法到实践,层层突破重难点
学会了设定有效目标后,能不能运用目标分解的方法制定计划措施,这是本课要突破的第二个重点避免校园暴力
第一,播放情景动画并抢答。学生回顾观看的动画,使用抢答调动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校园暴力的问题。
第二,以思维导图示范剖析校园暴力。展示两步走方案,从理念上帮助学生剖析校园暴力对校园暴力进行分解,制定措施,形成计划,最终落到远离校园暴力上。
第三,以具体案例示范如何制定计划。校园暴力,让一个人心中嫉妒、愤恨、不平、狂妄等火焰越吹越猛烈。如果我们有一种魔法的冰块,能让熊熊燃烧的怒火扑灭,就能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安全、更加和谐。下面,有一个小测试,就是考考大家这方面的知识。以“冰火两重天”活动为例,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校园暴力的方式方法。。
第四,开展竞争性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设定一个为了避免成为暴力实施者和受害者的案例情景,请各小组讨论,联系生活中的校园暴力事件,寻找合理解决冲突的方式方法。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三个情境给出相关建议,并说出理由。
第五,投票评优。学生在平台上投票,发布到平台后,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学生自己做一遍,知识技能就内化、巩固并运用了一遍。选出落实近期目标的措施方面最有计划,最为切实可行的小组,大屏显示评优结果。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每个方案的优劣,向获胜小组学习。
第六,建言献策。全班学生在平台上自由发言,帮助得票最低的小组优化方案,再一次回到实践,运用了所学的知识技能。
![]() |
采用六步走的方法,借助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和实时互动,实现了从方法到实践,从跟着老师练到自己会实践,层层突破重难点(见图4)。
图2 六步走突破重难点(图片修改)
4.总结回顾+诵读励志,伴随性数据采集,实现多元化评价
![]() |
课堂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回顾本课的重点,用承诺宣言活动:实现情感升华。依托助学平台,学生自我评价反馈学习目标达成度,小组互评,教师根据课前、课中的数据统计总结点评,实现多元化评价(见图5)。
图3 多元化评价
三、课后深化拓展
依据多元化评价结果,教师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后续辅导。课后学生“冰火两重天”活动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运用所学修改1、平时防“暴”;2、发生时制“暴”;3、发生后通“暴”的知识,再次上传平台,进行在线讨论:如何推动自己坚持行动?确保落实计划。
四、教学效果
(一)信息化交流增强互动,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借助信息化助学平台,每个学生参与游戏、抢答、讨论、投票等,与老师同学平均互动2次,这与传统课堂中人均互动1次相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原来不善于当众发言的学生,也在讨论环节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二)助学平台数据实时反馈,教学目标可测可衡量
基于数据的实时反馈,本课第一个重点,设定有效目标,课前与课后的正确率从50%到100%。本课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比较课前学生制定的计划与课后学生修改后的计划,发现全部同学已经掌握设定有效目标,85%的同学能将计划落实到每日的安排。
五、特色创新
本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了“互联网+心理健康德育”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破解中职德育课现实的教学困境方面,形成了三大特色:
(一)手机+平台,降低信息化门槛,培养泛在学习理念
直面手机对传统教学的挑战,与其“堵”不如“疏”,告别收手机、禁手机这样“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使用人人都有的智能手机作为学习工具,降低信息化学习门槛,不仅方便了教师教学,更是方便了学生学习。
(二)动画+微课,实现师生学前诊断,吸引学生有效学习
要突破本课重难点的先决条件是找到学生现有校园暴力认知的差距,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学习帮助师生做出准确的学前诊断;情景动画展示了校友实现目标的真实范例,校园采访吸引了学生爱看爱学。
![]() |
课前课中课后,借助平台的伴随性数据采集分析,实现了教学决策数据化。教学决策不再单靠教师经验,而有精准的数据分析支持;同时,调查投票结果实时可见,讨论反馈问题一目了然,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见图6)。
图4 伴随性数据采集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借助于智能手机,我们做到了易实现、可推广的信息化学习。我们正继续走在探索的路上,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2018,我们共同努力!
【
|
说板书 】
(由于本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故只板书要点,众多知识均在多媒体课件中。)
【教学条件说明】
1、本课程教学活动安排在教学楼六楼的心理活动室,其环境布置温馨舒适,投影仪、音响、灯光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
2、心理活动室的学生座位是专门定做的,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各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拼装成不同形状,便于任务引领下教学活动的开展。
3、本课程主讲郭顺清老师为上海市名师基地优秀学员,现已担任基地助教;共同执教的两位老师分别为高级讲师和中学高级教师,且均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有丰富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经验。“双师”型教师团队为本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境说明】
本课程教学活动地点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用场所,温馨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课堂,理解校园暴力的概念和危害,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心灵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校园暴力的感受。教学环境平面示意图详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