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4月27日上午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大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代表党中央向广大技能人才和劳动模范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我校曾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以及在国家、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的老师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模范教师
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庄瑜
“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习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中的这十六个字让我感触颇深。学校实训中心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部门,之前所培养的任培强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航天八院等企业的技术骨干。
“十四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的关键时期,是学校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专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作为实训中心一份子,我将牢记习总书记贺信精神,勤字当头,勇担使命,以敢于拼搏、敢于挑战的意志争做学校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的“排头兵”。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团结凝聚部门教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智能制造专业教师创新团队。对各项目的建设进行超前思考、酝酿及安排。充分借助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新型实训教学模式,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将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为培养更多能够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而努力奋斗。
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常玉成
“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短短十六个字浓缩了成为大国工匠所需的基本条件、成长历程以及意志和信念。
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遇到了一个好师傅,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还未出师,师傅去了日本学习,学校在此期间承接了首付国产化香皂打印模的研制开发工作,当时部门中就剩我一人会操作数控铣床。在目标任务的迫使下,一人默默地卷着铺盖搬进了车间。经历半个月的日夜拼搏,终于完成了我负责的数控加工部分工作。过程中,操作遇到问题,自己看操作说明书现学;设备遇到问题,翻维修说明书动手修;加工碰到问题,找来一大堆书籍(1991年的网络不发达)查阅并尝试。当我从流水线上拿下来第一块自己加工出模具打印的香皂后,喜悦和自豪冲散了之前所有的疲惫和不堪,也激励我,在之后的工作中看准目标,沉下心境,耐住寂寞,不懂现学,绝不退缩。
至此之后,工作成为我的快乐源泉。每当完成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豪感油然而生,综合技能水平也因此得到积累和提升。1994年赴日进修期间,曾用手工修模方式和日本产的自动麻花钻磨削机进行过一次较量,结果是不相上下。经过此事,也让我深切感受到,在接受、传承传统技艺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了解新的知识、工艺和方法,这样才能让自己站在技术的前沿,去面对技术革新的浪潮。之后,我先后参与了国内首付照相机模具的研制、从意大利人手里拿下国内约70%的香皂打印模订单、开发完善芯片焊接流水线关键零件制造工艺,并成为全球唯一供货商等,都证实了唯有:“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弄潮儿;保持良好的品行和初心,坚持学无常师、人人为师的态度,中国创造就在前方。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能手
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潘娇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工人队伍的重要一环,培养一批又一批技术精湛,既有工匠精神、又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劳动人才是我们在新时代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一名专业一线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积极思考探索如何有效培养班级整体的创新精神。首先,创新教学内容。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技术水平是支撑创新的基石。教师需提升自我专业水平,紧跟行业与现代社会发展,优化教学内容。其次,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需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创新教学资源、改革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实施过程,避免“接受性学习”、增加“混合式学习”,鼓励学生思考与分析,为创新意识培植沃土。另外,还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课堂的小组活动、课后的拓展练习、社团活动、各级各类比赛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着以上理念,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思考与创新,我在去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技能强国,创新有我”,我将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秉承“技能+创新”的目标,继续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而努力。
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任强
观看了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后,深有感触,我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工匠精神,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灵魂。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们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但作为教师的我们更需要工匠精神。在去年的教学能力大赛中,教学团队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撰写教学实施报告等环节,大到整篇文案的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小到文本排版、图表使用规范,微到每一个项目符号、标点符号使用正确,都处处都体现了工匠精神。为了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我们都要经历一次次备课,一遍遍试讲,一回回推倒,一番番重来。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直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这就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团队中我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但是我坚信勤能补拙。因此,在备赛的每一天,都坚持第一个到达训练场地开始训练。别人说两遍也许就可以达到效果,我就要用比别人多几倍的量去训练,时常会练习到学生筋疲力尽,自己嗓子干呕。回忆起这次的比赛经历,也正是这段时间,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与“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的含义。这可能又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同时学习工匠们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牢记总书记嘱托——“创新有我,创造有我,奋斗有我”,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砥砺前行。
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万明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结合这次教学能力大赛的经验教训,我觉得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应该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勤于学习
我们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技能、新技术,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二、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次的比赛能有幸获奖的很大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团队有不断思考、持续改进、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勇于实践
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促进发展。从中发现自己的好处与不足,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做到更好。比赛中我们也使用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不断实践最终成为了惊艳的教学片断,而这种勇于实践的做法也为我们后来的教学比赛增分不少。
四、敢于转变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临着各种考验,一定要认真总结。从不同人的身上接触到不同的知识,转变自己的观念和思想,不能一成不变,要吸收和学习别人好的思想和观念,扩大自己的眼光和知识面。我们团队同样也认真参考了往届的获奖案例,取长补短,邀请多位教学专家帮我们磨课,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与建议,使得我们的作品能更上一个台阶。
脚步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更美好,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金奖项目指导教师、上海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特等奖
修慧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后备受鼓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作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起点。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自古以来能工巧匠们秉持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的匠心理念,于枝节之处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现如今,作为一名视光专业的教师,我同样要淬炼“精湛技艺”,把教学工作的“细枝末节”做好,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弘扬工匠精神,要精琢“匠技”、心怀“匠心”,我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教师要立足三尺讲台,要深入钻研创新,要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与最新的专业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呈现出一堂反复打磨的精彩专业课。未来,我将带领我的学生不断创新与进步,引导我的学生提升专业技能,让眼视光这个小专业服务大市场,培养更多能解决视觉问题的专业人才,为人们的视觉健康做出贡献。
庄瑜、常玉成、潘娇、任强、万明、修慧丽老师供稿
党委办公室 审核